行走香港——暴走中环旧街市详细攻略(上篇)
2012-06-05 香港自由行一站通
—— 都爹利街星巴克の中环老照片 ——
行走香港——暴走中环旧街市
先来提个问题喔—— 说到香港,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呵呵,请凭直觉回答你自己就好咯,因为偶猜得到!是不是诸如“国际大都会、著名金融中心、亚洲购物天堂、东方之珠、繁华之都......”?
也难怪了,很多来香港的游客,都会让大把的时间,分给散布在九龙和港岛的各个购物中心、名店街,好比:铜锣湾的SOGO、时代广场和世贸中心,尖沙咀的海港城,金钟的太古,中环的置地、太子大厦,旺角的通菜街、西洋菜街......相信对很多人来说如数家珍了吧。 而这些多以女性为主体的游客群,来港的时间又总是那么匆忙有限,所以几小日疯狂血拼之后,旋即拖着大箱小包的就登上了回程的飞机列车。而对于购物商场之外的香港,完全一无所知,也不晓得有何可知晓的:啊?香港难道不就是这些吗?(现在这种款式的购物游,更已席卷到了欧洲巴黎老佛爷咯)......
但是,如果你肯走出尖沙咀、铜锣湾、中环那些购物商场富贵雍容之地,步入摩天大楼的背后,踏上那些错落弯曲的老街小道,去走一走,看一看,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香港,活色生香、人间烟火的香港,甚至能找寻到那些被华贵外表包裹着、深藏着的香港旧迹——那,正是一个被外人遗忘的:老香港。
【 香港特价酒店在线预订 】
(一)中环
现在提及“香港中环”,几乎就是繁华商业和金融的代名词。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英国当年占领香港之后,就从赤柱搬到了现在的中环,所以,中环正是香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地。
很多人以为,中环就是现在这般摩天大楼林立的一番摸样。而你可知道,藏在高楼之后它的那些老街,都有至少上一百五十年的历史!
比如:老式铁皮商铺的“石板街”、中环第一条街道“荷里活道”、百年菜场“嘉咸街”、梅艳芳胭脂扣里的老香港“摆花街”......。沿着这些狭窄的小街走走,仿佛穿越到了时光隧道中,可以清晰地回放香港曾经的历史、开埠后的殖民风情,体会市井小贩依旧不变的叫卖喧嚣,感受香港昔日至今的荣光。
(二)中环百年老菜场
很多人都想不到,中环“嘉咸街”一带,还保留着一个百年露天老菜场。
这个露天菜市场依旧保持着早时中式菜场的样子,而它最早开放于19世纪40年代,也就是约168年前,在香港还没成为英国殖民地以前,这里就已经是市场,为众多往来香港港口的外国船只提供食物,后来,有人称这个中式市场为中央市场。现在的它,依旧处于狭窄的街道,塞满卖菜的手推车,下水道设施不是太好,地面总稀稀滑滑的,好在晚上关门后会有卫生局的人来打扫清洗,但这就是中环普通居民的生活。
专栏作家欧阳应霁也是这个菜场的常客,他说:每到世界一个地方,都必去当地菜市场。他觉得菜市场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进入陌生城市的最好方法,“马上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能量,而且在菜市场看到的笑容,最真实”。而港岛的这个有上百年历史,则更加爱逛了:“我跟这里每个鱼档、水果档的商贩都很熟,经常到这里买菜”。
在过去40年里,政府为了“自然减少这里的商贩数量”,几乎已经停止发放商贩营业执照。正因为几乎没有新的营业执照再发放,因此许多商贩的营业执照都是一代代从家族上辈继承下来的。别具一格的怀旧中式菜市场,它就隐藏在中环摩天大楼群的背后,散发独特迷人的魅力。
偶逛百年老菜场起点是“结志街”+“嘉咸街”,繁忙的小街巷,立体的十字路口(中环自动扶梯就在图上方),人头攒动,各色人等,行色匆匆。
这一带正好像是体面时尚的中环,还有着与曼哈顿一样的“back streets”!
“百年菜场”具体位置是:卑利街、结志街和嘉咸街一带。你人一走进去即是中环市井了。
很多铁皮小屋的旧时铺子。这家是买鲜花儿的
“鲜肉摊”,熟客购者络绎不绝
“海鲜铺”,海货品种丰富
“蔬菜铺”,品相和一般的菜市无异,绿叶蔬菜貌似比冷气超市的更养眼
“百年露天菜场”全景,呵呵,是不一样的香港吧!
小贴士:几年前zF就有拆除的计划了,如果你还想去看看,得趁早。有关报道: 香港政府计划对中环一条有着160年历史的街市进行再开发,附近一个传统露天菜市场面临被部分拆除,市建局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说改善商业环境将会振兴这条街,再建计划的支持者们称这项计划会给市场店铺和商贩们带来更多的顾客。市建局计划在结志街和嘉咸街拐角处建一个两层楼的商场,优先考虑商贩和店铺被拆除的户主入驻继续经营,不过得付租金,但反对者称这些人付不起租金,故此还有一部分商贩坚守在这里。
(三)荷李活道,香港开埠“第一街”
这条建于1844年名为“荷里活道”的长街,乃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条街道,就是中环“第一街”。荷里活道在开埠初期为华人聚居地,其名“荷里活”并非来自美国洛杉矶的影城“荷里活”,而是因当年沿路长满冬青树(Hollywood)而得名,白话译成“荷里活道”。 这条超过168岁的“荷里活道”,还曾被外国一家杂志列为全球十个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荷里活道的出名不仅仅因为它老。香港也是全球著名的古董集散地与交易中心,每年在香港举行的古董拍卖会,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竞标。香港共有三条“古董街”,其中以“荷里活道(Hollywood)”最出名,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古董商及古董爱好者和游客,日日前来此街“淘宝”。
在这熙攘凌乱的后街巷,正粉红色的路牌难得的惊艳。带你去看的第二处,就是香港古董交易基地“荷里活道”,虽然它是卖古董的大本营,但其本身乃超过百多年的“老古董”,更加另偶瞩目!
从地图上看,荷里活道“古董街”,弯曲而绵长,由“中环”向西伸展至“上环”、“西环”。
就在这高低错落、参差不齐地理环境中,据统计集中了近百间大大小小书画、文物、古董商店,铺陈着许许多多细碎而上好的中国古物,种类繁多:从四五千年前早期人类用的“锅碗瓢盆”,到历代各式古物;从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银器、漆器到古币、石雕、家具、屏风、字画、古籍,及至罕见的中国古代婚礼服饰等,无所不有。此外,也有来自西洋的古老电风扇、钟表、留声机……以及来自日本、泰国和南亚的珠宝银器、古董古玩,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洋洋大观。
沿着略为起伏的山坡,旧街上的古董店一字排列,不论门面大小,一律装饰雅致。
店面小的,只十来米,商品陈设之余的空间,不过略微转身。店面大的,从一层到三层,货品丰富、展示讲究,宛如一座小型博物馆,令来客目不暇接。古董的卖价不菲啊,古董街本身又是“寸土寸金”,所以,据说这里一间30多平方米的店铺,一年的租金要近40万港元,啧啧!
可惜偶非识货之人,不过看个热闹,又怕遭人白眼,也就关了相机,不去拍那些真假不辨的古董或假古董了。
~~倒是漫行在荷里活道上,一棵茂盛顽强、根须裸露的超大榕树,令偶刮目相看!
经过年迈的它,感觉气场很大,心里头不禁猜猜它的年纪有多少?面对百年不变的老街,日益兴旺的古玩市场,它又记下了多少香港新老故事呢?
唉,如此古老又有故事的小街,被称为“古董街”真是恰如其分呢!
放一张荷里活道“古董街”资料图:
有行家说,在这里卖“瓷货”的店至少有三种,一是名副其实的古董店,二是工艺品店,第三种只能叫纯粹的瓷器店。到这里淘货,极需鉴赏力和够细心!
又据行家透露,这里的货物只有少部分来自西洋以及日本、泰国和南亚等地,绝大部分来自内地,是内地古董的“一级销售集散地”,由此价格相对便宜,且品种丰富,这也难怪成了全世界古董收藏家与古董迷的必游之地。当然,同时此地也是假古董的高危地带,多如繁星的古玩之中,隐藏着许多赝品:仿冒的明清字画、几可乱真的汉唐陶瓷、经过染色的战国古玉佩、造假的青铜器……,识不识货、值不值钱,全凭买家的眼力。
沿着荷里活道行至一岔口,发现这块深红+深蓝的漂亮路牌。其上指示,“摩罗上街”就在前方,“摩罗上街”即为另一条出名的香港“古董街”。
摩罗街原名LascarRow,因早年建有印度籍勤务兵宿舍,而被称作“摩罗街”,分上下两段。可惜因时间关系,这次偶没有再逛到那里去。
也放一张“摩罗上街”资料图吧:
介绍里说,摩罗上街长约二百米,狭窄的街巷之内开设了三十多家古董店。这里出售的古董古玩有玉器、陶瓷、铜佛、铜鼎、金石书画、金漆木器……,还有一些零星细物如旧表、旧钢笔、旧电话、米老鼠、芭比娃娃等西洋小玩意儿,也就是但凡“上了年纪”的东东,都被杂陈在货架上,待贾而沽。
小贴士:古董街一带店铺,营业时间多为礼拜一至礼拜五的早上10时至下午5时,礼拜六、天则是早上10时至下午3时,更有些店也不会再公众假日营业。
另外,荷李活道与皇后大道中的“乐古道”,是香港的第三条“古董街”,开辟于上世纪70年代,小街内也有60余家古董古玩店铺,多以中国古代文物为主,包括汉代的绿釉,宋代的陶瓷及石雕等,其货品同样鱼龙混杂。
(四)砵甸乍街の石板路,香港老街活化石
“石板街”,是现今香港很出名的一条怀旧小街,它的真名叫“砵甸乍街”(Pottinger Street),这是1858年港英政府为了纪念香港第一任港督“SirHenryPottinger”,将此街命名的,所以砵甸乍街也是一条超过一百五十年的“百年老街”。
看似简陋的一条人行小街,未料到它也承载着香港发展的辛酸历程,回顾历史,“砵甸乍街” 并非一条普通的街道,二战结束之前,这条街实际上是当时的华洋分界线,殖民当局规定只许华人在砵甸乍街以西的地区居住和发展,并将山顶区列为纯粹欧人住宅区,华人不得出入,所以,小小“石板街”背负着一段屈辱。
“砵甸乍街”最出名在以石板条铺就。当年(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山坡颇为陡直,暴雨天气泥沙横流,所以建路时用石块铺盖并设计成参差错落、一块凹下一块凸起的样式,既方便行人上下行走,又方便雨水沿两旁泻走,因此被居住的华人们称为“石板街”。老香港时,这条由高低不平石板条铺就的小街两侧,曾经开满了铁皮制成的小屋商铺,而老板就坐在里面兜售杂货、二手书、礼品、甚至也有裁缝铺等,总之物美价廉。
但随着香港的经济腾飞,这些小商品的经营已经濒临淘汰的边缘,走在石板街上,保留下来的店铺已经很少了。今天的“石板街”在经历了岁月磨砺,时代变迁以后,看上去街道颇为狭窄拥挤,石板路面也显得斑驳陆离。然而,透过时空的隧道,当人们走在这条街道上,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年十九世纪的市井风貌,石板街已成为香港老街的活化石。
近年随着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将“砵甸乍街”评为一级历史建筑,“石板街”就此受到了很大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游人的增加,影视作品的取景组,穿著时尚的模特,采风的摄影爱好者,甚至穿著婚纱的新人,而不再是中环居民晨起返工的繁忙身影......
石板街全长约400米,猛一看,就是一条被店铺簇拥着的人行小道。
初到的这一段,石板看起来很新,一扭头,杂货店对面是这个“洋人”玩意儿。
虽然这一段并非老石板铺路,但仍旧被人叫做“石板街”。
好拥挤的小街!因为大部分店铺还保留了从前铁皮屋的特色,真是十足的老香港风味!